——欢迎到访! 专业商用车网络媒体 为您服务
2016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治堵”继续被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2012年,浙江省宣布启动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程,正式打响五年治堵攻坚战。眨眼间,5年之约已经过半,治堵是否有成效,群众最有发言权。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群众对城市交通的满意度逐年提升,从2012年底的65.3%提高到2014年底的80.8%。
应该说,通过3年“治堵风暴”,“城市肠梗阻”有所缓解,但根治顽疾还要继续发力,代表、委员们纷纷开出治堵良方。
城市治堵规划先行
如果开车被堵在路上,最常发的牢骚多半是:“路这么窄,车那么多。”治堵,首先要解决路和车的矛盾。
根据浙江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通报的数据,截至2015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为1604万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为1122万辆,机动车驾驶人总量达到1793万人。为让机动车数量有序增长,2014年,杭州在全市实行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采取控制总量和“错峰限行”的双重措施。
浙江省内其他城市虽未采取“双限”,但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治堵工程开展以来,全省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77条,打通影响通行的“断头路”153条。
“控车、通路两项措施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但仅仅这样还不够。”浙江省人大代表吴伟进认为,从长远看,机动车保有量还将上升,只是增速缓急的问题;至于拓宽道路的办法,考虑到城市空间容量有限,恐怕也承载不了不断增加的机动车。
“事实上,造成城市拥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 吴伟进说,以杭州为例,公共资源过于集中于主城区,市中心的庆春路、解放路周边,集中了浙医一院、浙医二院等多家医院,“那么多看病的、探望病人的,能不堵吗?”
城市治堵,规划先行。吴伟进认为,浙江可以效仿国外一些城市,通过城市功能区的调整规划引导出行方式,来控制交通流量,如建设城市副中心、卫星城等,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合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
公交优先完善配套
2016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中,提到要新增1000辆公交车,新(改)建1000个公交站点,新增1000公里公交运营里程。这3个“1000”表明,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仍是治堵的一把利器。
“光是建设公交基础设施就够了吗?”浙江省政协委员兰兰提出疑问。她认为要实现公交优先,最重要的是以公交的便捷舒适来吸引人。
2016年浙江省两会,兰兰针对地铁运行现状提交了一份关于优化换乘的建议。
她在调研中发现,在已经建有地铁的城市,站点周边缺乏私家车、公交车、公共自行车等换乘点,无法实现交通工具无缝对接。
“简单来说,如果我下了地铁站,还要步行十多分钟才能到目的地,公交出行的吸引力是不是要打折扣?”兰兰说。
对此,浙江省政协委员骆月珍也非常赞同:“提升公交吸引力的办法有很多,除行政手段限制私家车涌入城市核心区域外,还可以通过经济等手段,对选择新能源车和公交出行的人群给予奖励。”
骆月珍委员认为,治堵是一项全民行动,需要每个人参与其中,而政府需要创造条件,完善配套服务。
推动智慧交通项目
眼下,互联网是个热得发烫的词,治堵同样可以借力互联网。
例如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正在进行一项试点,即将高速公路历史数据、实时数据与路网状况结合,基于大数据计算能力,预测出未来1小时内的高速公路路况,预测准确率较高。该项目负责人表示,将治堵模式转移到手机移动终端上,让“驾驶一族”能够实时监测到路网拥堵状况,及时避开拥堵路段。
不过,像这样由政府主导、覆盖面广的智慧交通项目还比较少。2016年浙江省两会,省政协委员郭峰带来的关于“智慧停车”的提案中,提到国内有许多企业在智能停车方面进行尝试,但单纯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的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存在推广难、停车场资源少、成本较高、难以规模化应用等问题,而由政府为主体推广的智能停车系统更具有优势。
郭峰建议,可以由道路交通管理部门为主导,整合社会资源,共同研究开发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最终达到全部联网的目标。只要在省内,不管驾车到哪里,都能轻轻松松找到车位,此类模式同样可以推广到其他智慧交通项目。
版权声明:此文源自其它媒体,如需转载请尊重版权并保留出处。内容若存有质量疑问请立即与本网联系,商用车之家将尽快处理并予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