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商用车资讯 » 热点关注 » 正文

五洲龙突破核心技术,推动产业迈向黄金时代

商用车之家讯:五洲龙将加大对核心技术的创新升级,以动力电池为突破口,加快实现新能源产业链的革命性突破,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黄金时代。

——欢迎到访! 专业商用车网络媒体 为您服务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续航里程问题,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要想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才是关键。


       五洲龙作为国内最早专业从事新能源客车生产研发的标杆企业,从2009年开始就先后在重庆、沈阳、揭阳等地投入巨资,进行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布局。经过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五洲龙现已形成了依托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集团。


图片1.jpg

深圳市五洲龙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


       近年来,我国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不断出台的扶持政策,也进一步说明了国家对该产业的重视程度。据了解,在动力电池方面,锂电池产业链在2015年实现爆发式增长,但国内企业在电池性能、能量密度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毫无疑问,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决定了整车的性能、质量、安全等各方面的成败。为此,五洲龙不断创新核心技术,以动力电池为突破口,自2000年起进入动力电池领域,成立电动汽车研发中心,通过十多年的技术积累,掌握了完善的动力电池生产及品质管控体系。目前,五洲龙旗下的广东电源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年生产高能锂离子电池8000万AH,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客车及电动轿车等配套电池1万套的生产能力。结合深圳、重庆、沈阳三地的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完美的形成了电动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3+1上下游产业群。


图片2.jpg

五洲龙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中心


       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突飞猛进,动力电池的核心地位更为凸显,其安全性和续航里程也成为了广大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最为关心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顾虑,关键在于动力电池技术的提高。五洲龙多年来潜心研发高密度、新形态的动力电池,其现有主流动力电池在关键评估点“能量密度”方面,重量比能量达到120Wh/Kg,是铅酸电池的4倍,镍氢电池的2.5倍。在电池经济性方面,由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小,可以保证在100% DOD的情况下达到3000次以上循环寿命,满足甚至超过电动汽车5-8年以及储能应用下8-10年的寿命国标要求。目前搭载五洲龙自主研发电池的各类新能源车型累计行驶里程已超过5600万公里,混合动力公交大巴平均节油率25%,纯电动汽车的能源消耗成本约为传统车的30%。据初步统计,截至2016年,五洲龙已累计实现了碳减排量约12740吨(1公升柴油排放约3.1863公斤二氧化碳),节约燃油约4000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通过实际运行考验证明,五洲龙电池不仅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南沙群岛),也能在零下23度以下寒冷地区(沈阳、长春)稳定运行,具备良好的耐低温特性。从最早一批应用车型投放市场至今,五洲龙牌动力电池产品以其稳定性、经济性、耐久性等卓越品质获得客户持续好评。


图片3.jpg

五洲龙动力电池单体及PACK


       为进一步加快实现动力电池的革命性突破,动力电池装车的格局正在动态变化着,更高性能的电池也逐步出现。2009年,五洲龙涉足氢燃料电池客车研发,通过对燃料电池系统的不断试验升级,已自主研发出具备国际先进性能的燃料电池系统且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操纵稳定性;2011年五洲龙首批燃料电池车成功下线并在深圳市进行小范围商业化示范运营。五洲龙燃料电池组采用新型合金催化剂,大幅度减少了贵金属的使用量;利用氢燃料作为能量,其排放物仅为水,实现对环境零污染,并且加氢气可以像加汽油一样,充电时间也大大缩短。与传统动力车及纯电动车相比,氢燃料电池车动力持续性更好,能效也更高。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成熟,将有望实现低成本、高可靠性的燃料电池客车产业化目标。另一方面,2010年随着石墨烯概念的普及,其技术和应用引起了社会大众的热议。在各个相关行业都跃跃欲试时,五洲龙看好石墨烯超级材料的独特性质展开大胆尝试,组建国内外研发团队协同攻关石墨烯电池技术研究领域,探索石墨烯电池在新能源客车中的实际应用模式。据透露,预计在2016年五洲龙或将推出首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石墨烯复合电池客车,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迈向下一个新台阶。


        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日益扩大,为加快提升我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竞争力,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五洲龙将继续加大对核心技术的创新升级,以动力电池为突破口,加快实现新能源产业链的革命性突破,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黄金时代。




       版权声明:此文源自厂商供稿,如需转载请尊重版权并保留出处。内容若存有质量疑问请立即与本网联系,商用车之家将尽快处理并予以回应。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