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目前交警、路政和昆明东管理处3家单位已形成联动机制,共享消息,紧密合作,及时应对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各类事件。
2015年3月22日,9辆大货车先后冲进阳宗长下坡路段自救匝道。随后的10天里,26辆大货车先后冲进自救匝道。
昆石高速上的“痛点”并非只有阳宗隧道。之前令人闻风丧胆的“死亡路段”木喳箐、让人“下坡发毛”的阳宗大坡、小团山隧道以及清水沟隧道,都让不少司机胆寒。这些“痛点”当中,曾经令人谈之色变的木喳箐下坡路段,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它是如何被“降服”的?在阳宗隧道的整治中,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可借鉴的经验。
借鉴
难题:S型大坡 破解:强制加水
昆石高速木喳箐长下坡路段,全长9公里,最大坡度-5%,连续弯道长下坡形成了标志性的“大S型”。曾经,这里是“死亡路段”,2008年之前,木喳箐段每年都会发生1~2次连环车祸,10多辆甚至20多辆车接连相撞的事故屡屡发生。
这两年,木喳箐这个名字似乎慢慢淡出人们视线。
2008年开始,昆石高速69公里处,即木喳箐事故多发地段(68公里到61公里)坡顶,一个交通安全检查点和强制加水站的立项施工开始,昆东管理处在此征地数亩,修建了五六个加水站点。几乎每一辆准备下长坡的大车,都会被强制要求到执勤点接受安全检查,检查刹车、强制加满刹车淋水……
如今,木喳箐的“大S型”弯道依然让老驾们心存敬畏,但以往时而发生的连环车祸,已鲜有听闻。
难题:二次事故 破解:全天值守
昆明往石林方向的“阳宗坡”(昆石高速K26-K33),连续8公里长下坡弯急坡陡,最大坡度达-5%。2003年11月开通至今造成51人死亡。在2010年省政府挂牌督办的事故多发路段中,这里榜上有名。2015年3月22日,这里曾发生9辆大货车刹车失灵、同一天先后冲进阳宗长下坡路段自救匝道的情况。随后的10天里,26辆大货车先后冲进自救匝道。
阳宗坡的坡度和木喳箐长下坡不相上下。大车司机们都知道,大坡的中段最容易出事,而许多大货车司机对阳宗长下坡时刹车热衰减的预防措施估计不足,特别是外省司机,很多都没有在进入长下坡路段前检查刹车淋水的习惯。
为了降低大货车刹车热衰减的几率,昆石交巡警在小团山服务区设置管控点,让经过的大型车辆在进入阳宗长下坡路段前加满刹车淋水,提醒控制车速,并帮大货车司机们擦干牌照、车灯、车位反光标识上的泥灰,提高远距离辨识效果。
在阳宗长下坡路段坡头,昆石高速交巡警把一个集装箱执勤点搬到了这里,3名交巡警和协警24小时值守。“一旦长下坡路段发生交通事故,坡头的执勤点就马上对后续车辆进行临时管制,禁止大货车再驶入长下坡路段,避免二次事故发生。”
此后,阳宗长下坡大型车辆事故率明显下降。
难题:长坡弯道 破解:设减速带
小团山隧道和阳宗隧道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相似,全长2320米的分离式双向隧道,路况好、车流较大、车速也较快。小团山隧道回昆方向是一个带弯道的长下坡,一些驾驶员在出口会不经意间放任车速过快,而在出口突然面对内外光线变化时,在带有弯道的路段下意识刹车减速,往往会导致车辆打滑引发危险。
去年3月,昆石高速交巡警就在科技园、小团山服务区、阳宗坡、草甸、K68等5个管控点,启动了高速公路车辆安全管控机制,引进红色沥青路面减速带。这种红色减速带视觉冲击更强,而且与路面融为一体,带有震动减速效果,能让驾驶员在长下坡道路减速行驶。同时,对此路段限速进行了调整,小车车速由120公里/小时调整为110公里/小时,大车车速由80公里/小时调整为70公里/小时。多项措施让事故率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