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商用车资讯 » 热点关注 » 正文

鲜活运输要走好最后一公里 体系标准化很重要

商用车之家讯: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已关注多年。日前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请他来谈一谈“最先一公里”的国内外现状与前景。

——欢迎到访! 专业商用车网络媒体 为您服务



  “最后一公里”已经广为人们熟知,但“最先一公里”是什么?对于这个近期为人们注意的理念,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已关注多年。日前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请他来谈一谈“最先一公里”的国内外现状与前景。

 

timg (1).jpg


美国的先进经验

 

  记者见到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时,恰逢他刚从美国考察归来。采访开始,就向记者介绍了美国的“最先一公里”概况。秦玉鸣说,美国的《联邦法规法典》的农业篇中包含农产品标准含等级标准有352个,其中仅新鲜水果、蔬菜和其他产品的等级标准就有160个,经加工的水果、蔬菜和其他产品如冷藏、灌装等的等级标准有143个。每种产品都做到了严格按照质量为依据划分不同等级,比如仅仅牛肉产品就细分成八级。凡达到标准的产品都必须以相应等级的商品形态上市。如果出售不合标准的商品,则要被课以罚款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谈到美国的先进经验,秦玉鸣表示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引导下的有序竞争和优胜劣汰,使农产品流通体系成为互相制约而又互相促进的有机系统。

 

  二是执法严格。在美国,每一个流通环节都有相应明确的法规。严格执法使得农产品流通体系成为标准化、规范化的流程,起到了维护流通秩序、提高流通效率、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作用。

 

  三是产品标准化。建立农产品的标准化,使按质论价有规可依,有利于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产品的标准化在流通、运输、存储、分销等各个环节能够大大降低产品的损耗。而且,产品的标准化带来的是价格的标准化,使得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预测更加具体化、科学化,最大程度保证农民的利益。

 

  四是宏观管理体制合理。美国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到国内外销售全部隶属于农业部管理,避免了由于部门分割、互相扯皮造成的弊病,为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协调运转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内“最先一公里”的现状

 

  谈到国内,秦玉鸣告诉记者,相对于比较熟悉的物流“最后一公里”,冷链物流“最先一公里”是指农产品采摘、屠宰之后,进行的预冷、清洗、分级、加工、包装等一系列操作环节,目的是最大可能性实现产品的标准化。

 

  在冷链物流领域,“最先一公里”概念的提出要比“最后一公里”晚3到5年的时间,长期以来业内往往只注重运输、仓储和配送环节,相关政府部门也是局限于大物流政策的出台,往往很多食品安全事故和浪费的原因发生在最先一公里,一旦在产业链前端某一个环节发生“脱冷”,即使后面全程冷链也是无用功,反倒浪费了冷链资源,这是由冷链物流的不可逆特性决定的,所以,冷链的强度体现在其最薄弱的环节。

 

  近几年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风潮带动下,农村电商、生鲜电商得以快速发展,全国很多偏远产地的优质农产品开始“走出去”,“最先一公里”的作用不断被放大。中物联冷链委和广大会员企业也一直在呼吁,要重视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预冷设备、田间冷库、产地批发市场的完善。在协会和行业的呼吁和需求之下,我们看到政府也愈加重视“最先一公里”,在2014年和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商务部等13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等重要文件中,都提到了最先一公里的相关内容。

 

  秦玉鸣坦言,目前我国农产品“最先一公里”的水平还比较落后,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比美国、日本等还有很大差距,农产品“最先一公里”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化水平,农产品冷链流通率的高低,是一个地区农产品品牌构建的重要一环。我国目前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5%,而且大部分被加工的农产品对温度要求不高,生鲜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秦玉鸣认为,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田间地头冷库、产地加工中心、批发市场少,这里面的主要问题是产地基础设施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低,所以很少有大量资金投入,而中国是小农经济社会,农民又投建不起。这方面可能还需要政府前期来进行一些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预冷、加工等技术相对落后,无法最大化地挖掘和提升农产品价值。三是标准化程度不高,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标准化的衔接,导致产品质量的损耗,产品流通效率的降低。

 

“最先一公里”未来广阔

 

  对于国内“最先一公里”未来发展趋势,秦玉鸣充满了希望,未来“最先一公里”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机遇,越来越多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将会发力在“最先一公里”进行布局,这是个万亿级别的大市场,谁占领这块高地,谁将拥有在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主导权。对此,他谈了以下几点。

 

  一、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和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未来的农产品可能直接从产地到国内外消费者手中,而不经过批发商、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所以“最先一公里”会被赋予更多的功能空间,比如订单处理、产品追溯、可视化……最先一公里是未来智慧农业的重要一步。

 

  二、政策和资金将向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倾斜,今后几年在主要农产品产区,将会有大型产地市场、农产品加工中心和配套冷链基础设施的建立。产地农业将更加集约化、科技化。

 

  三、最先一公里将成为业态化,一批专注于提供最先一公里服务链的企业将会诞生,并能够迅速成长做大,这将又是一个新的蓝海。

 

  四、标准化应用将得到逐步加强;信息标准化、编码标准化、单元器具标准化、分级技术标准化、包装标准化等等将逐渐落地并成为重要推手。

 

  五、新技术的应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将应用于最先一公里的运营中,如移动冷库、预冷技术、新型保鲜减震包装技术等等。

 

  六、在今年4月21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聚焦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鼓励农产品产地和部分田头市场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强先进冷链设备应用,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从政府层面来说,已经明确指向要加大在“最先一公里”方面的扶持力度,相信接下来各个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将会逐步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




       版权声明:此文源自其它媒体,如需转载请尊重版权并保留出处。内容若存有质量疑问请立即与本网联系,商用车之家将尽快处理并予以回应。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