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笔者翻看锡柴厂史,触碰锡柴这70年所走过的历程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厚重感,一份历史的积淀。作为国内内燃机行业中资历最老的企业,锡柴的发展历程有些许传奇之处。
选对门路 扭亏为盈
始建于1943年的锡柴,算得上是国内内燃机行业中的“老大哥”。锡柴人将1943~1991年称为锡柴的第一次创业。现任锡柴党委书记蔡真法说,在这将近50年的第一次创业阶段,锡柴造出了产品,培养了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里,作为当时“七拖八柴”之一的锡柴,曾经辉煌过,产品誉满全国。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锡柴人却困惑了,当时4500余人的锡柴,年产发动机不过4000多台,平均每人生产一台发动机。蔡真法回忆说,当时锡柴一连几个五年计划的目标都是围绕着突破年销售一万台,这个目标现在看来轻而易举,而对于当时的锡柴,却有些力不从心。至1991年,锡柴出现了严重亏损。同年年底,蒋彬洪临危受命,担任锡柴厂长,肩负起带领锡柴走出低谷的重任。
1992年12月18日,锡柴正式进入一汽集团。“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蔡真法说。锡柴人说,倘若没有一汽,没有“解放”,就不会为锡柴今天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才能扭亏为盈?企业的发展必须要符合市场环境的需求,为此锡柴确立了主攻车用发动机、工程机械、发电机组三大板块。通过对产品、市场的重新定位,锡柴的经营状况获得了起色。当时生产的6110型柴油机成为主力产品,此前苦于打不开销路的锡柴,这次成功了。
1993年,锡柴实现了年销售发动机1.6万台,多少次憧憬的五年计划,在进入一汽的第二年,便成功实现,锡柴实现了扭亏为盈,那一年,时值锡柴建厂50周年。
自主研发 与外资品牌同台竞技
发动机研发绝非易事。多年来,国内企业一直习惯于“拿来主义”,搞逆向研发。这也使得国内零部件企业一直缺乏核心技术,对于发动机而言,更是如此。有人说,发动机的水平高低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中、重型卡车迫切需要动力换代,驰骋全国多年的CA6102、CA6110等机型已显得有些老态龙钟。车型换代,动力先行。1999年,“奥威”系列发动机项目立项,锡柴摒弃了以往国内发动机研发的套路——测绘仿制,转而进行自主开发。锡柴人深知,只有自主研发,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才会拥有竞争力,否则依旧要受制于外方企业。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奥威”CA6DL发动机项目上马。
2003年12月20日,锡柴“奥威”CA6DL发动机成功下线。整体缸盖、四气门设计、最低油耗小于195g/kW·h,这样的性能在当时足以算得上先进。而在CA6DL成功下线的背后,是项目研发团队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是高标准、严要求促成了“奥威”的诞生。
“奥威”的成功问世,使锡柴收获的不仅是一款新品,更获得了自主研发的信心,拥有了高品质发动机的开发流程和不断积累的试验数据,这些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一点一滴的积累。
锡柴“奥威”系列发动机的问世,更使得国内中、重型商用车的发动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结束了国内高端重型柴油机受制于国外品牌的局面。“奥威”因此被业内认定实现了20年的技术跨越。“奥威”无疑是成功的。秉承着大扭矩、低油耗、低排放、寿命长、适应性强和高安全性的设计思路,B10寿命达80万公里。在市场上,“奥威”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百万公里无大修的纪录不断刷新。
精益管理 踏上新征途
70年的历史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一些企业而言,这或许是个沉重的包袱。但对于锡柴来讲,70年的历史早已化为一种积淀,融入到锡柴的方方面面。
如今,锡柴已经进入第四次创业阶段。回顾过往,锡柴早已是今非昔比。无论是在市场占有率、产品水平、企业规模等方面都获得了突破。现在锡柴要做的,是考虑如何持续发展。锡柴选择了精益求精,并力图实现“四大转变”,即企业由学习型向创新型转变;技术由跟随型向引领型转变;营销由产品营销向品牌营销转变;管理由内涵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
每次到锡柴采访,锡柴人都会提到企业对于质量的重视。在每个新年上班的第一天,锡柴都会发布企业一号文件——《质量工作纲要》,将质量工作的目标、手段逐一细化。在锡柴人看来,这是打造高端动力的必由之路。这也正是锡柴在市场微增长时代,依旧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关键之处。
“一个口号喊到底,一条路子走到底,一项工作干到底”是锡柴人的工作作风,相信依靠着这样的精神和一代代富有拼搏、创新精神的锡柴人,锡柴的明天会更加绚丽,在锡柴追求“中国高端动力专家”的征途上,也会愈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