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大物流”快速推进的背后,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研究开发和物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努力,构筑起福建物流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后盾。
织成现代化物流网络的,不仅有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货运车队、繁忙进出的公路港和物流园,还有一张高效运转的、看不见的信息网络。2011年5月,投资4000万元的福建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正式投用。这一平台初步实现了物流企业间、物流企业与货主、物流企业与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为交通物流智能化管理、运输量统计和经济运行分析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平台日均单据交换量2万条、交易成交量40条、电子运单500条,成为构建覆盖全面的物流公共服务体系,培植第三、第四方龙头物流企业的孵化器。
福建省运输管理局副局长杜光爱告诉记者,下一步,福建省还将不断完善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主动推进与福建省电子口岸和国家交通电子口岸的对接,推动交通物流信息联网,促进企业间、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对积极参与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给予支持。
在全省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之外,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还着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具体举措包括加大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内部的推广应用力度,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射频识别、货物跟踪、物联网等新技术,优化运输资源配置,提高车辆里程利用率和实载率,提升物流组织的自动化程度和动态监控能力等。
另外,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还通过加大对货运市场运行的监测力度,全面调查、了解道路货运业的运输收入及成本情况,引导运力合理投放;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规范道路交通管理和超限超载治理行为,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充分重视运管队伍和道路运输经理人队伍建设,实施校企合作,建立道路货运与物流龙头企业实训基地,实施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十二五”以来,福建“大物流”格局初成,成效显著。福建物流业竞争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全省通过国家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综合评估的物流企业达109家,获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14家,获评2012年度中国先进物流企业28家,获评数量居全国第三位;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下降,仅2012年,物流行业就为全省经济发展节约了两百亿元的费用。
宏图铺展,前景无限。“对台物流是海西经济区物流发展的独特优势”,谈及福建物流发展的广阔前景,福建省运输管理局局长郑仲苹十分动情:“未来,借助于两岸‘三通’和日益发达的综合运输体系,福建省将着力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大物流中心,推进闽台物流业全面对接,服务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相关阅读:数看福建交通物流
2012年,福建省物流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全省社会物流总额为41798.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增速比全国高3.4个百分点。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2%和13.9%。全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887.29亿元,同比增长21.2%,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截至2013年6月,福建省共有货运经营业户116861家,货运车辆23.21万辆,载重141.6万吨。2012年,营业性货运车辆完成货运量5.94亿吨,货物周转量771.09亿吨公里。全省通过国家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综合评估的物流企业达109家(其中5A级9家,4A级32家),获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14家,获评2012年度中国先进物流企业28家,获评全国两业联动示范企业10家,拥有国家级甩挂运输试点企业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