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客车 » 客运 » 正文

非BRT 广州需解决最后500米“微交通”

商用车之家讯:如果能够打通微交通,或许可以减少一些私家车进城的需求。另外,广州开通了多条水上巴士线,增加了水道的通行能力,但是公交接驳体系并未同步跟上,解决了最后五百米的问题,才能更充分地发挥珠江水道的交通优势。

    广州的公共交通体系近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初步预计超过一百公里的BRT线网计划引起各界激烈的争论。BRT线网,加上之前已公布的广州地铁规划网络,都着力于提高公交体系的服务能力,反映了广州建设公交都市的决心。然而,同一时间公布的关于已建成BRT的审计报告,也不禁引发人们对如何改善公交体系的更多思考。


    根据媒体公布的初步计划,BRT线网并无显著增加地面道路里程,而主要是通过拓宽现有道路以及改变道路内行车管理来达到目标,但这样一来,不免引来种种担忧。在工程建设上,地铁建设相当于增加了地下交通主干道,而BRT建设并没有增加地面交通干道,却可能会加剧本来已很饱和的地面道路的拥挤程度;在造价上,BRT的单位造价远低于地铁,但其产出效益依然让人怀疑。是否建、如何建BRT,反映了对城市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要求。广州目前的地面骨干路网已基本建成,不妨考虑在打通“微交通”方面着力,建设公交都市。


    广州近几年在公交服务方面做了不少改善工作,包括建设BRT(提供快速公交车专用道、专用道内免费换乘、开通专用道内摆渡车等)、在主干道上开辟(一定时间内的)公交专用道、开通地铁接驳线路及水上巴士、(基本按线路走向)重新调整公交车站点等等,这些为打通“微交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广州BRT已成为亚洲第一大、全世界第二大的快速公交系统


但投入产出效益还有待论证,如早上上班高峰期,BRT车辆排“火车”进站


   
傍晚下班高峰期,出城的社会车辆车道十分拥挤,而BRT却比较空闲。


    其一,建立更有效的票价机制,满足不同人群的公交出行需求。


    观察路面公交状况,发现或由于线路设置(例如所经路段冷热程度不一)、或由于区间站点不同(例如有些线路临近终点站或起点站),或由于线路重叠(例如部分线路会有相当路段会重叠)等种种原因,当其他公交车挤满人的时候,仍会有小部分公交车辆处于较空闲的状态。可考虑通过提供公交换乘票价优惠的方式,来鼓励乘客在一定条件之下进行公交换乘,较充分地利用公交资源。


    其二,建立更灵活的接驳公交体系,根据不同区域及不同需求推出针对性的公交服务。


    以番禺为代表的城郊大型居住区群,其交通出行问题一直是个难题,以前依靠小区楼巴解决,后来引入公交公司来经营楼巴线路,可一直都存在争议。定制公交已在北京、青岛等地开通,但是广州仍不见踪影。初步计划中最长的BRT线路就是通往番禺的,然而在番禺地段不缺道路资源,缺的是公交资源,定制公交等形式或许是解决新思路之一。又例如珠江新城,虽然在这个城市核心区内已拥有地铁、APM、水上码头等多种已有的或潜在的公交资源,但区域内的微交通一直都不大顺畅,如果能够打通微交通,或许可以减少一些私家车进城的需求。另外,广州开通了多条水上巴士线,增加了水道的通行能力,但是公交接驳体系并未同步跟上,解决了最后五百米的问题,才能更充分地发挥珠江水道的交通优势。


    其三,借鉴“大数据”思路,提高公交服务能力。


    “大数据”是一个很热门的名词,借鉴“大数据”的思路,了解众多个体的“小数据”,是提高公交精细化服务能力的重要渠道。去年,有关部门曾在微博等网络平台上收集关于道路堵塞的信息,并且发布道路堵塞指数,这个思路很值得公交部门借鉴,特别在站点设置及线路优化方面更应该吸取经验。公交站的堵塞现象是很常见的,个体出行意愿与城市交通能力的矛盾交织在公交站这个点上,BRT以集中建设站点的方式来缓解这一矛盾,但如果每条主干道上都建设这样集中式的站台又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几年前一些公交站安装了GPS与电子显示装置,提示公交车与站台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却基本形同虚设,倒是近来一些智能手机应用软件渐渐发挥了相应的提示功能。这些信息智能应用,可以发挥众多个体的作用,进而构成比较完整的动态信息系统,一方面可以更精确地显示实时交通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更广泛地收集公交基础数据以供下一步决策管理之用。

责任编辑:
分享到:
 
关键词: 广州 公共交通
 

网友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