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卡车 » 物流 » 正文

仓储物流遭遇用地瓶颈 谁炒热了"物流地产"?

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这样的情况似乎已经出现。据高力国际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经济形势转好,导致上海仓储物业市场供不应求。而优质土地稀缺,也成为物流开发商最大的困难。“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对于物流用地的争夺,或许将变得更加激烈。”物流业内人士谭志培说。

成本考验

随着金融危机阴霾渐渐退去,客户需求快速增长,在北京、上海等国内主要城市,仓储资源出现不足,从而带动了租金上涨。

来自高力国际的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政府推行的激励政策以及中国零售业的迅猛增长,导致物流配送中心物业紧缺。目前上海该类物业的空置率仅为7%。专家预计,今年上海甲级仓储物流的设施的平均租金将继续上涨5%~7%。“在租赁仓库、建设基地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对国内大多数物流企业来说,负担都很大。”大田集团总会计师屈传顺坦言。

不过,物流企业发展壮大,扩大规模是必然选择。仅在快递领域,就有多家企业先后推出了购地投资计划。例如申通总部投资2亿元,征地100亩,新购9.6米的快递车辆18辆;圆通投资3.5亿元规划建设上海、广州、成都等集分拣、仓储于一体的大型运转中心,并开通了中东、东南亚专线;中通在上海征用52亩土地,投资1.2亿元建造新的总部基地……“如果只是在各地建立办事处或分公司,投入并不是很大。但要是建设大型集散中心或分拨基地,对于操作空间、装备设施等方面就会有所要求,必须投入大笔资金租赁或是买地。”屈传顺说,尽管买地的成本投入更大,但从长远收益考虑,一些物流企业还是更希望“买”而非“租”。

然而,由于资金实力上的差距,在地块的竞争上,国内物流企业往往没有外资企业那样的优势。“仅在北京当地的工业,包括电子、汽车和医疗行业等,均对仓库有强劲需求。”嘉民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彭菲力2月14日乐观地表示。

这一天,作为国际综合的房地产集团,嘉民以6250万元在北京购进了一处仓储项目——一幢1.654万平方米现有仓库及一幅4.8055万平方米的可供开发的土地。在他们的计划中,还要兴建两幢建筑面积合共3万平方米的仓库。

到明年第二季度竣工时,嘉民在北京的物业总建筑面积就将达4万平方米。而早在2010年,嘉民集团就与河北廊坊市政府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计划共同开发打造一个位于中国北部,即在大北京区和天津地区,面积为5平方公里的顶级商业及物流枢纽。

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包括嘉民集团在内的国际地产商,已开始在中国物流地产领域站稳了脚跟。当然,他们也有许多潜在的竞争者。

日前,阿里巴巴集团推出千亿元仓储体系投资计划,其仓储网点覆盖全国,深度“跨界”物流业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而像京东商城、当当网等也都投巨资在各地铺展仓储物流系统。此外,国内的一些房地产商,在各地推出“限购令”的大背景下,纷纷将目光从住宅地产转向其他领域,如金地、中粮地产、上海复地、合生创展、富力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试水工业地产。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