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收入有限,农民主要还是靠地生活,大家新鲜了一阵儿后,就不愿意花那么多钱在交通上了。”河北临西客运站的退休职工王女士解释道。而这部分通乡客运的车辆,随后转入到县际客运线路上。
然而,2011年春节期间,记者却在临西县和紧邻的山东省临清市内发现了不少通乡客车,它们甚至在大年初三就开始上路运营,车上的乘客还不少。
从铩羽而归到再度红火,临西县和周边地区的通乡客运为何在几年时间里出现了如此变化?
硬件到位 时机成熟
“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其一,现在农民不再单纯靠地吃饭,外出打工、自己做点小生意的人很多,这不但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农民的流动性。”王女士告诉记者:“其二,近些年来通村公路的建设速度很快,去往农村的道路条件得到了改善,这为通乡客运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以往下雨、下雪时,我们出行很不方便,道路泥泞不堪,还不安全。”家住农村的杨先生表示,自从修建柏油路之后,路上积雪、积水的情况大为减少,路面上也不再坑坑洼洼,这让客车线路下乡变得现实起来。“如果是以往的道路条件,开车时速度不能太快,要不然就颠簸得很厉害,有时都能从座位上跳起来。”杨先生说。
对于这一点,王女士深有体会:“有一次我着急回老家,当时也坐不到客车,只好选了‘三蹦子’,谁知‘三蹦子’跑得太快,路上我被颠了一下,连尾巴骨都被震得骨裂了。”
在今年春节期间,记者看到,临西县不少乡镇之间都由宽敞的柏油路连接起来,以往的乡间土路越来越少。
“我觉得出行条件的改善是前提,之前有些司机觉得在土路行车对车辆的损害大,只愿意将乘客送到公路沿线的路口。”王女士说。
和道路条件改善相呼应的则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杨先生说,现在有些农民已经买了车,以面包车为主,平时也跑出租,但费用相对高一些,毕竟拉的人不多。随着农民手中越来越有钱,他们也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出行享受,在此需求的刺激下,通乡客运再度红火起来。“以往坐车花上三五块钱,大家都有点舍不得,现在就不同了,至少乘车出行的费用已经算不上负担。”杨先生说道。
车况、服务需提升
外部环境的改善,给了通乡客运再度发展的机会,也给了农村乘客提出更高要求的资本。
杨先生表示:道路条件好了,司机再慢慢悠悠地开车我们肯定不乐意。以往司机大多在始发站磨蹭,就为了多拉几个乘客,当时车少,我们只能坐在车上兜圈子。更何况,现在都讲究服务,我们对乘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