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 专业商用车网络媒体 为您服务
在新的世纪已经过去的前14年中,中国汽车产销规模急剧扩大,以合资品牌为主的乘用车车型结构,是国人指责自主品牌发展不力的一个理由。相反,以国产车型为主的卡车市场的上佳表现,成为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最耀眼的一份成绩单。中国卡车市场持续出现的高增长期,让国产重卡企业发展迅速,此等环境下,中国卡车企业为何还要向海外寻求合作?
环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汽车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卡车企业大部分时间在研发、生产中型卡车。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重汽与斯太尔达成的重卡项目的技术合作,才使得中国卡车企业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重卡生产能力。但属于上个世纪70年代水平的斯太尔重卡技术尚未全部被中国企业消化、吸收。进入新的世纪,斯太尔公司已经在市场消失,中国卡车市场虽然旺盛,但从重卡技术的角度上看,还远不能与海外巨头相比,如想要满足国内卡车市场日渐增高的需求,如要进一步向海而兴,引进国外重卡的前沿技术必不可少。
其实,环顾一下国内的重卡企业,除了少数几家企业之外,余者在重卡的开发上各有软肋。有企业全部外购总成组装,有自产发动机却无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等等不一而足。而面对国家逐渐严苛的环保和降耗标准,以及用户提出的越来越高的经济性、舒适性的需求,重卡承载力和可靠性的要求,整体开发出一款适应性更强的重卡成为众多国内企业的迫切愿望。单目前,国内企业的整体能力尚不能全部满足上述需求,因此,借助外力开发重卡,成为了一种必然。
本世纪初,国内几家卡车企业开始了与国外公司洽商合资、合作的探索。如一汽与奔驰、东风与雷诺、中国重汽与沃尔沃、江淮与现代等。强势的外资品牌不了解中方市场的需求,股本上、技术上处于弱势中方企业不满外方压低自主品牌的价值,使得大部分的合资合作意向及公司多以失败告终。
自2000年起,中外双方卡车企业的第一波合资热潮中,也是中国卡车市场复苏、转型的时期。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下,外资品牌却因卡车价格高、配件贵、运送慢、服务网点少,不了解中国市场的特点,遭遇滑铁卢。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重卡市场年需求量,一度曾上升到了百万辆级别,在这个数量足以傲视全球的市场容量面前,海外卡车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容量却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销量最好的外资品牌,每年的销量也不过在2千辆上下浮动,更有甚之仅为数百辆。所以相当一段时间内,在中国的卡车市场上,中国自主品牌完胜。
从大的经济环境上看,一直以来,中国的经济表现都一枝独秀。相反,发达经济体最近几年的经济增长却难有起色,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商用车行业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之下。2008年后,奥运危机、金融危机显现,全部依赖汽车信贷支撑的国外商用车巨头,日子越发难熬。而中国政府进一步刺激经济的政策激活了国内的商用车市场,显现出了中国内需市场的新活力。
与中国企业再度合作,是国外卡车巨头重震雄风的最佳选择,不仅可以拓展更多的市场,也可以让企业重新焕发新的市场活力。由此可见,国际商用车巨头回归中国市场,与中国卡车企业合资、合作不仅是顺势而为,更是合情合理。
但此时的中国商用车企业的实力却已不可小觑。技术水平大增,市场营销与拓展能力更让海外巨头难以比肩。原本的“一边倒”合资方式已不再适应今天的双方需求。显而易见,在最新一波的合资潮,中国企业的话语权大大增强。此番东风与沃尔沃合资公司的成立,就可看出一二。在新成立的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中,中方的股本不仅占到了55%,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公司所研发、生产、销售的汽车品牌也是“东风”。
不过,欣慰之余,我们也应该明白,虽然在新的合资公司中,中方在大的方面已经占有相对优势,但合资合作,更看重的是双方的利益。合资公司的成立,不过是双方公司未来运营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受国情、文化、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化影响,双方在合资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坚持与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赢,全力支持合资公司的发展,实现合资公司股东方的利益最大化,更是考验新公司管理层的关键所在。期待着新公司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源自其它媒体,如需转载请尊重版权并保留出处。内容若存有质量疑问请立即与本网联系,商用车之家将尽快处理并予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