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 专业商用车网络媒体 为您服务
在高层建筑上遇到火灾,如何能够逃生?举高车或许是唯一的救援手段。
可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88米以上举高车的研发难度非常高,在三年之前,其生产与制造一直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只能花费几千万元从国外进口此类车辆。
不过,这一垄断已被徐工打破。作为当时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消防车事业部(简称徐工消防车)产品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徐工消防车副总经理兼消防车研究所所长徐小东感触颇深。类似的产品攻关,他也曾经历了许多,每一次的艰辛与喜悦,“都不足与外人道”。
徐工团队负责人 徐小东
打破国际垄断 为国争光
对于举高车这类高附加值的专用车辆,业内存在两种误解。
有人说,既然国内有地方买了88米举高车,中国人仿制能力那么强,只要拆1辆车来仿制,就能顺利造出来。“国内只有个别地方有财力购买1辆或者2辆88米以上的举高车,而且这些车也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当地消防部门不可能让生产企业把车拆了,进行研究。”徐小东分析说道。
“研发88米举高车时遇到的困难,是很多人无法了解的。”有人可能认为,既然国内能够生产50米举高车,只要再简单增加几节伸缩臂就可以达到88米。“其实不然。50米举高车与88米举高车的结构完全不同,伸缩臂的设计原理也是全新的,相当于研发一款全新的产品。即使产品设计出来,国内的生产工艺是否能够达到标准,也是这个产品能否研发成功的决定因素。”
当时,作为徐工消防车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徐小东很快就组织了一支强有力的团队。作为研发的第一步,徐小东团队首要的工作是解决理论问题。经过反复的研讨,联合高校设计开发,解决了88米举高车的理论问题。“别以为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虽然有一些公开资料可以借鉴,但是这些资料都非常空泛。”
当然,解决理论问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第一步迈出之后,下一步便是提出产品的设计方案。“从设计方案到实际制造出合格的样品,也是关系到能否成功的关键。受生产工艺水平的限制,我们遇到了许多难题,至少有8到10个难点(如制造工艺、测试手段等),在当时来说都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徐小东说,比如板材在焊接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变形,如何让变形程度最小,便是一个行业内制造工艺难点。
除了制造工艺方面的问题,徐小东的团队还受到了零部件的困扰,因为一些零部件在国内以前就没有生产过。例如,88米举高车采用的一种大长细比的油缸。这种油缸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加工难度大,国内还没有此类产品的生产企业。“正好徐工集团的下属企业可以生产单极油缸,经过内部沟通,这个部门通过项目攻关,试制出了适合举高车使用的多极油缸。”
在样品试制出来后,如何测试样品又成为摆在徐小东团队面前的一个难题。仅仅测试样品,徐小东团队就设置了30余项安全措施。“安全是最重要的,我们对一个产品有三个要求,首先是保证安全,其次是可靠,再次是技术先进。”
经过艰苦的研发,目前徐工消防车不仅能生产88米举高车,还研制出了100米的举高车。尤其令徐小东欣慰的是,现在国内80%的88米以上举高车都是徐工消防车的产品,并且部分产品已经批量出口到海外市场,成功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
徐工团队的队友们
从举高车到全领域消防车 持续领先
生产出88米举高车,只是徐工消防车打破国外行业垄断的一个缩影。从1996年开始涉足消防车领域以来,徐工消防车曾多次突破行业极限,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首台亚洲第一高登高平台消防车、全球最高举高喷射消防车、四次刷新亚洲最高举高类消防车纪录等等。
“最初,徐工集团并没有消防车的业务。1996年随着国内高层建筑不断增加,对举高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国内还没有企业能够生产超过50米以上的举高车,公安部消防局找到了徐工集团,希望联合攻关50米级举高车。最后在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之后,徐工正式进入消防车领域。”徐小东介绍道。
徐小东介绍道,如今徐工消防车的产品已经从单一的举高车,拓展到举高喷射车、救援车等全方位的消防车产品。同时,在研发、生产过程中,他也接触到国内外多个卡车品牌的不同车型,其中公司50-60米的举高车产品使用的基本是MAN底盘。“ MAN底盘是欧洲很成熟的底盘,产品配置、操控性、驾乘舒适性等方面都非常优秀。此外,MAN的驾驶室空间(双排驾驶室)、动力性、外观造型,包括产品的人性化水平等,也非常不错。”
最重要的是,对于专用车企业而言,MAN底盘的设计非常优秀,非常适合专用车企业进行改装。根据MAN底盘改装的产品不管是在测试时,还是交给用户之后,反馈都非常好。“因此,多年来,徐工消防车与MAN的合作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
版权声明:此文源自曼恩中国,如需转载请尊重版权并保留出处。内容若存有质量疑问请立即与本网联系,商用车之家将尽快处理并予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