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 专业商用车网络媒体 为您服务
清晰的预测
斯堪尼亚会对全球市场的发展作出可靠的预测,这是斯堪尼亚的传统。通过观察成熟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新兴市场的未来发展进程。
1986 年,斯堪尼亚在一篇文章中以长期发展的视角描述了中国未来几十年内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发展:中国迟早会发展出一个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并最终跻身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之列,其对于车辆的需求会十分巨大。
是否合资——有客户价值吗?
与大多数重型商业车辆竞争对手一样,斯堪尼亚的战略专家们对卡车、巴士和长途客车潜在的合资需求进行了多项深入研究。这些分析主要在 1990 年代和 2000 年代初期开展,但早在 1984 年便已开始。
三次失败的合资谈判和详细的市场研究表明,斯堪尼亚的客户并不看好这个行业的合资公司。斯堪尼亚从未找到一个能够为此类合资带来真正客户价值的合作伙伴。
反之,斯堪尼亚继续发挥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业务模式指导市场行为,比如为客户提供最大的利益。因此,在19 世纪 90 年代和 20 世纪 00年代,斯堪尼亚成功地延续了这一长期战略,不断塑造品牌形象,增加客户信心。
为了给全面实施其业务模式铺路,斯堪尼亚在 2004 年从福方汽车手中正式接管中国市场。
2005 年,当何墨池先生被问起为什么斯堪尼亚不像一些竞争对手那样在中国建立工厂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斯堪尼亚到中国来,不是为了建立工厂,而是为了建设市场。”
2007 年,斯堪尼亚成为第二家在中国成立全资进口公司——斯堪尼亚销售(中国)有限公司——的汽车公司,同时也是商用车辆领域的第一家。
同时,通过游说、研讨会和建立关系,斯堪尼亚中国战略办公室于 2010 年成立,其目标是鼓励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颁布指导运输市场健康发展的法规。
与巴士制造商的合作
与建立客车和长途汽车合资公司相反,斯堪尼亚邀请了一些客车制造商共同探讨潜在的商业合作。苏州金龙是一家一流的豪华客车制造商,而阿尔法客车则是城市公交车制造商中的佼佼者。
在常州BRT线路上运行的由斯堪尼亚和阿尔法共同生产的巴士
与苏州金龙的商业合作
根据其质量标准和客户需求,尤其是排放等级介于欧3至欧6之间的要求,斯堪尼亚与苏州金龙签署了车身上装方面的合作协议。生产流程和质量由斯堪尼亚派驻苏州的专家进行监督。这还意味着零件供应、技术文档和售后维修均由斯堪尼亚提供。
车辆通过由全球1,600个销售和维修点构成的斯堪尼亚全球网络进行销售。与苏州金龙的合作最终成为了国际出口业务的一个成功案例,迄今为止,已有近1,500辆豪华客车和学校巴士出口至超过40个市场。这被业内人士视为中国商用车领域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合作模式。
在荷兰运营的斯堪尼亚苏州金龙A30城市巴士。在德国\挪威和南非运营的斯堪尼亚豪华旅游客车
与苏州金龙合作生产。
斯堪尼亚与中联重科——混泥土工程车辆的合作方式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建筑市场迎来了飞速发展,一跃成为重型卡车进口的最大驱动力。尽管面对大量销售的诱惑,斯堪尼亚仍然决定延续其业务模式,确保正确的规格和底盘改造,并且能够提供合适的售后支持。
在建筑行业告诉发展时期的中联重科向斯堪尼亚发出大批订单
过大、过急的订单对斯堪尼亚提供所需支持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因为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已经遍及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的每个角落。最初,斯堪尼亚因此错过了一些机遇,但当斯堪尼亚做好准备为更大的体量提供支持后,终端用户便能够享受到真正的斯堪尼亚体验。
2012年,时值中联重科成立20周年之际,
斯堪尼亚为其全球最高的混凝土泵(101米)提供了7轴V8卡车作为底座。
消防和救援车辆——跨入全新细分市场的阶梯
城市化和高楼大厦对消防和救援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斯堪尼亚将精力放在直接与中国本地消防部分进行沟通,以了解其需求。斯堪尼亚还邀请了中国的多个消防队前往香港,与香港同行进行交流,考察正在运营中的消防车。斯堪尼亚当时在香港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
斯堪尼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取得了市场突破,许多斯堪尼亚消防车都有幸参加了这一盛会
帮助客户精打细算
中国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便是中国市场上的西方品牌所需的高额投资。2004年,当斯堪尼亚从福方国际手中接管中国市场时,一辆进口卡车的价格比国产卡车贵三倍。
经过大量努力,斯堪尼亚从从事各类运输业务的客户那里收集了运营数据。这些涵盖了十年以上的时间段的数据清晰地表明,实际投资占总运营成本的比例不超过10%。
而耗油量、路桥费和驾驶员薪资所占比例最大。多年来,斯堪尼亚一直为客户提供各种工具,帮助其进行测算。部分客户已经领先于全球标准,而一些客户则刚刚起步。
80年代斯堪尼亚在香港的总体运营成本的计算
早在 1984 年,位于香港的瑞典汽车公司已经开始对客户的运营成本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帮助他们获取竞争优势。香港是目前全球效率最高的物流中心之一,而中国,相对于其 GDP 而言,仍是全球物流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
这意味着中国的运输业正面临着运能过剩,存在整合需求。相较于只关注投资成本的公司,能够自行进行测算的公司将在持续合并中获得更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