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 专业商用车网络媒体 为您服务
在拼车市场的“贴身肉搏”战中,爱拼车就在上周第一个倒下了,留下业界一句意味深长的“格局已定”。在滴滴快的、Uber等大腕的搅动下,留给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到底还有多少? 有家叫接我拼车的创业型公司决定放弃小车型的拼车业务,半年前转投拼大巴业务。在接我副总裁崔睿看来,大巴是相对标准的产品,定时定点出发,线路匹配较容易些,而且尚没有企业对这一垂直市场进行深入挖掘,是出行领域的新机会。戈壁投资合伙人徐晨认为,不同于拼车的信息中介平台模式,拼大巴有车辆租赁方面的固定资产投入,通过高效运营尽快回本乃至盈利,是资本看重的地方。
玩不起拼车咋办
梳理拼大巴市场的玩家,除了像接我、嗒嗒巴士等专门做这块业务的创业公司外,滴滴、易到用车、PP租车等出行领域的大公司,也纷纷推出大巴服务。
“大鱼吃小鱼”的淘汰赛会否再次上演?
“拼大巴的竞争难度没有拼车那么大。”徐晨分析,拼车的形态跟打车接近,最后想要切入的也是类专车市场。换言之,它跟打车、专车是直接的竞争对手,并且由于相互可替代性强,专车公司稍微升级业务,很容易就进入拼车的领地;而拼大巴则是一种接近公共交通的新业态,跟拼车的用户重叠度不高,司机端也完全不一样,因此,即便大公司在资金量上占优,但还是基本跟创业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拼大巴主要满足上下班通勤,这也是出行领域最强的需求。接我还在做小车拼车的时候,推出过“接我Show巴”的营销活动,在每天上下班最繁忙线路推行一辆免费乘坐的大巴,结果短短一周就增加1000多个用户。有了市场的肯定,团队把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大巴这个产品上。
“目前全国有近200多万辆大巴,但每天的上座率不是很高,平均在70%左右,特别是一天开两趟的通勤大巴,运行效率更低。”崔睿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假设每辆大巴每次把10个空余座位共享,那加起来便解决了四五千万人次的出行,市场容量非常巨大。
拼大巴请来算账
拼大巴平台需要从巴士运输公司租来车辆,所投入的成本能否通过线路运营赚回来呢?徐晨在考察这类创业公司时,特别注重运营效率的问题,否则资金缺口可能比专车、拼车还大。
记者了解到,拼大巴平台设置线路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热门线路来招募乘客,二是收集用户的线路需求,然后通过大数据来匹配,两者同步进行,到后来则主要依据用户的数据来开设线路。
从上座率来看,成熟线路和新线路的情况各有不同。嗒嗒巴士C E O周瑞金对记者说,前者的上座率可能要达到80%以上才会成行,后者考虑到培育市场,超过六成就可以。而接我的上座率指标则视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定,比如现在处于扩张期,不妨放得较低一些,之后随着规模扩大调整成本结构。
版权声明:此文源自其它媒体,如需转载请尊重版权并保留出处。内容若存有质量疑问请立即与本网联系,商用车之家将尽快处理并予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