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商用车资讯 » 原创天地 » 正文

法律难过人情关 黄标车治理何以言行不一

商用车之家讯:大气污染治理刻不容缓,治理黄标车应该坚持“堵”、“疏”并重的方式,堵就是对黄标车实行严格限行,防止其进入市区;疏就是采取思想引导、政府补贴等方式,促使其主动报废。

——欢迎到访! 专业商用车网络媒体 为您服务




近日,环境污染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从北至南,多地城市上空拉响警报,黄雾弥漫,雾霾肆虐,空气呈现重度污染,一时间人人谈霾色变。在引起雾霾的因素中,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而黄标车则是产生雾霾的直接杀手。


“黄标车”并不是黄色的车,也不是黄色号牌的车。它是高污染排放车辆的别称,是未达到国I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或未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因其贴的是黄色环保标志,因此称为黄标车。


黄标7_副本.png


国I排放标准:一氧化碳不得超过3.16克/公里,碳氢化合物不得超过1.13克/公里,其中柴油车的颗粒物标准不得超过0.18克/公里,耐久性要求为5万公里。


黄标8_副本.png


国III排放标准:碳氢化合物不得超过0.66%,一氧化碳不得超过2.1%,微粒不得超过0.1%,氮氧合物不得超过5%。


在世界各国大城市中,排放污染最严重的老旧车虽然仅占保有量的20%左右,但排放量却占机动车排放污染总量的50%-60%。为此,北京多年来不断推进老旧车的淘汰。目前,北京现有国Ⅰ及以下汽柴油车39.1万辆、国Ⅱ汽柴油车58万辆,占全市560万辆机动车保有量的17.3%,占机动车直接排放总量的30%左右。

黄标车6.png



黄标车4.png


黄标车作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之一,近年来受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国家倡导淘汰黄标车,各地纷纷掀起治理高潮。但淘汰治理势必会触碰到一些人的利益,致使行动进展缓慢。有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部分城市淘汰进度不到60%。年底前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是必须完成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


淘汰进展缓慢


按照河北省治理淘汰黄标车工作方案的要求,到2013年底,各设区市城市建成区全面禁止黄标车通行。2013—2015年,河北省应淘汰黄标车102.6万辆。其中已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属强制注销状态的15.2万,其余87.4万。目前,河北省正在深入治理机动车污染,按计划淘汰全部黄标车,实施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低速货车执行与轻型载货车同等的节能与排放标准。


截至8月底,安徽全省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淘汰26386辆,完成率仅为46.1%,未达到进度要求。亳州、宿州、蚌埠、滁州、芜湖、马鞍山、宣城、黄山等市完成率低于40%。截至9月13日,全省新增淘汰数量仅为901辆,进度仍然较慢。


黄标车2.png


当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南京市有黄标车66672辆,截至目前,已淘汰61762辆,剩余4910辆还在继续淘汰中,淘汰率高达92.64%,在全国处于领跑地位。”日前,江苏省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中心主任刘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京已经提前一年完成国家规定的“长三角地区于2015年底前基本淘汰黄标车”的任务。不仅如此,南京市还自加压力,已着手打造“高污染车辆限行综合管理平台”,预计很快将淘汰范围扩大到国I汽油车。


四大症结待解


  有关部门经过调研,将黄标车淘汰工作进展缓慢的症结锁定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二是淘汰工作尚未形成合力;三是区域限行措施尚未有效发挥作用;四是废旧车辆拆解能力严重滞后。


  在政策上,尽管我国早已出台防止大气污染,淘汰黄标车的各项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各地重视程度不够,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事实上,目前各地均划定了限行区域,但是部分地区未采取任何限制措施,对闯入限行区域的黄标车既无监管手段,也无处罚措施,限行区域形同虚设,无法倒逼黄标车提前淘汰。多数市机动车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尚未建立,黄标车区域限行违章拍摄、取证、处罚工作尚未真正开展。治理黄标车,需要“堵”“疏”并重。 


黄标车5.png


  “堵”需要补“短板”,“疏”亦存在问题。“疏”的抓手之一是补贴。在每座城市,有大量黄标车从事客运、货运,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运输职能。不少车主认为,车况还行,换新车有资金压力,补贴又不多,暂时不想把车登记报废。安徽省环保厅认为,部分城市尚未出台黄标车淘汰工作方案及奖补政策,没有落实配套资金。有的虽制定了补贴方案,但方案不具体,未分车型、分年限区别奖补标准,未能有效调动车主积极性。


黄标车1.png


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部分地区黄标车淘汰工作仍旧是环保部门单打独斗,或者公安部门强制报废,未形成合力。另外,拆解能力不足也是一方面。许多城市只有一家废旧汽车回收拆解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拆解。


  掀起环保风暴


  为加快黄标车淘汰,多地推出了许多创新做法。在芜湖,环保部门近期发起“随手拍”,鼓励市民在市区拍摄举报冒黑烟的机动车,一经查实,奖励举报人50元。目前,环保部门已收到200余起举报。对冒黑烟车辆,环保部门要求车主限期维修检验,对整改不到位的将列入“黑名单”,不予审发环保标志。


“像查酒驾一样严查各类违法违规黄标车,严格落实限行措施。”根据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度会部署,各地正在掀起黄标车淘汰风暴,加大区域限行力度、落实奖补资金、强化部门协作、建立黄标车数据库。督查问责紧随其后。会议明确,对于11月底前未完成淘汰任务的市,要实施区域环评限批;将淘汰黄标车作为今年大气污染防治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编后语:黄标车治理是防止大气污染的一项重要举措,尽管各地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并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法律制度不完善,思想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监督问责机制,在利益面前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黄标车治理只是一阵风,等风头过去就好了。而有的交通执法人员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面对熟人、人情关系不敢坚持原则,徇私枉法等现象也比较普遍,有监督无问责导致形同虚设。致使国家法令成为一纸空文,各地黄标车依然泛监成灾,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乱世当用重典,治理污染必须下猛药,对首鼠两端、畏缩不前、胆敢弄虚作假的执法人员必须杀无赦、斩立决,同时严格完善“问责机制”,对完不成治标任务的地方一把手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如此,必定三军同心,将士戮力,何愁“治理黄标车战役”拿不下来呢?



      版权声明:此文源自商用车之家,如需转载请尊重版权并保留出处。内容若存有质量疑问请立即与本网联系,商用车之家将尽快处理并予以回应。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