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到访! 专业商用车网络媒体 为您服务!
引领发展,人才为先。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明确,高效率、零排放引领内燃机行业变革,立足技术和燃料创新,内燃机技术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4月21日——4月24日,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大会云集线上线下2000多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通过搭建无国界无地域壁垒的行业交流平台,探讨内燃机行业未来发展之路,并就进一步加大内燃机人才培养力度达成行业共识。
促进“产学研”链合创新
2015年,我国内燃机行业唯一一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潍柴,这标志着中国内燃机可靠性技术的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攻克内燃机可靠性技术难题为己任,联合国内外众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创新。
4月23日,第十届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山东重工集团董事长,潍柴集团董事长,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旭光表示:“实验室现已成为我国内燃机行业凝聚培养创新领军人才、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产出重大原创成果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未来,将充分发挥“产学研”链合创新方面的重要推动作用,携手行业同仁持续攻关内燃机可靠性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不断推动我国和世界内燃机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大的力量!”
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旭光
近年来,内燃机行业“产学研”链合创新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浙江大学教授俞小莉、上海交通大学研究院石磊也都表示,近年来,高校与企业、研究所的合作增多,并逐渐越来越深入,比如潍柴每年都有相关的研究课题经费支持,大家通过项目的搭建与交流,不断有新的创意提出,共同促进双方科研技术创新发展。
采访中,中国内燃机学会党委书记兼副理事长、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董建福指出:“内燃机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一个预先投入、长期培养,还有一个通过重大的项目、技术研究或者产品开发过程培养的问题。”
中国内燃机学会党委书记兼副理事长、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长董建福
他表示,高校是基础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同时内燃机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必须通过产品开发或技术研究工程项目中历练。因此,着眼于产品和技术的发展,与高校紧密合作,前瞻性地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与在项目中锤炼高端领军人才是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不能一刀切。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培养各层次人才,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先手棋”,下好这步棋,才能助力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一起扬帆远航。
人才的先期培养任重道远
无论什么行业,人才的先期培养都应该先于产业的技术和产品储备,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燃机行业更是如此。
“行业人才的基地或者摇篮,一定是来自于高校,因为内燃机来讲,在机电产品还是最复杂的一类技术和产品,涉及到机、电、业、控,所有技术的本身,现在还有智能化跟这个都有关,要没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从事这个行当还是比较吃力的,所以我们要依靠高校源源不断给我们培养和输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的学生。”董建福表示。
内燃机在“30·60双碳达标”背景下,既面临巨大挑战,也存在重要发展机会。中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程大学原校长刘志刚表示,内燃机行业发展路线逐渐明朗,那就是拥抱电气化。未来,交通运输类、工程机械类对内燃机人才的需求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对人才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更精、更尖。
国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工程大学原校长刘志刚
那么,新形势下,学校思考到底要让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刘志刚认为,一是培养创新能力,针对全球碳中和发展趋势,内燃机需要新的燃料和燃烧模式实现更高效和近零排放,内燃机行业能否在拥抱新能源发展道路上实现突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知识体系的复合化,学生在学好机电学科知识的前提下,还需要储备控制和信息学科相关知识。这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重新梳理能源与动力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更新专业教材,授课老师要提前了解并掌握未来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有意识地将最新技术发展揉到教学过程中。此外导师们要加强与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让研究生通过参与前沿课题研究或相关活动实践去感受内燃机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院石磊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院石磊也认为,大学对行业发展的变化更加敏感。从行业全局来看,学校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做转变了,上海交通大学目前已经达成两个方向:一是深入基础研究,包括基础力学、基础燃烧等,学校的基础燃烧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取得丰硕的成果;第二是追新,教研内容面向未来,包括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智能运维技术等前沿先进技术,老师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积累,以便更好地教学。
从某种程度来讲,“两碳”目标的明确,为内燃机行业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也增添了行业从业人员的自信。面向未来,内燃机是一款复合型产品,内燃机技术的转型升级要从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维度出发,对人才能力有了新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燃机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版权声明:此文源自商用车之家原创 ,如需转载请尊重版权并保留出处。内容若存有质量疑问请立即与本网联系,商用车之家将尽快处理并予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