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的贫困山区,孩子要走几个小时的艰辛上学路,不少孩子为此辍学,大家渴望着校车。青海有一个县叫湟中县,县里有一个镇叫共和镇,这个镇有两个村叫东岔村和西岔村,无论东头还是西头,这两个村的孩子们都有着一样的烦恼——艰辛的上学路。因为这里是牧区,附近除了大山几乎没有一户人家,学校离家都有20多公里的山路,需要走5个多小时才能到校。没有校车时,大家为上学问题苦恼,近日在爱心企业帮助下,有了三辆校车,镇政府和校方又添新愁,十几万的校车运营和保养经费谁来“买单”成为新的难题,爱心校车竟然成了一个“大包袱”。
记者发现,这也是得到爱心校车的几个贫困县的共同难题。
“看到学生又少了,心里特别难受”
共和镇离湟中县城25公里,是浅脑山地区。全镇共有中、小学、幼儿教学点24所,在校学生4070名,小学、初中寄宿制学生650名。其中,共和中心学校下属的多所学校、幼儿园地处偏远山区,且居住分散,走读学生需乘车人数达1600多人。
“我今年就不上学了,这里离学校太远了,没有车,没有上学的伙伴,一个人走不下去了。”家住东岔村的拉毛措在镇上的共和中学上学,从村子到学校有27公里,因为没有车,每个周末她们都要走5个多小时才能回到家,尽管上学路很辛苦,但爱学习的拉毛措一直在坚持着。然而,去年冬天恶劣的天气让她觉得再也走不下去了。
从中午一直走到晚上10点,铺天盖地的暴风雪,远处隐约的狼嚎,无边的恐惧和无助彻底压垮了走在放学路上的拉毛措,希望通过上学改变命运的她最终选择了放弃,与村民一起上山采挖冬虫夏草……
“无论上学路有多长多艰苦,我都会一直走下去的。”而在山的另一边,西岔村12岁黄成燕仍然在上学路上坚持着。她就读的共和中心学校下属的盘道小学离家18公里,单程要走上5个多小时。因心脏病动了大手术而不能接送孩子上学的爸爸想过让女儿辍学回家,这个想法遭到了黄成燕的强烈反对。
“2009年三年级(2)班报到册中有38个学生,到了2012年毕业照上只有32名,有6名同学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辍学了。”维新学校的老师拿着报到册和毕业照片对记者介绍说,每年到开学时看到报到的学生又少了,心里就特别难受。
校车来了,却只能停放着
“其实就是一辆车,其实就是一段路。”2012年9月,在央视《春暖2012》“满载希望的校车”大型慈善公益晚会上通过视频,主持人和黄成燕、拉毛措以及她们的老师、家长现场交流,真实地反映了青海等部分农村儿童的现实难题,特别是他们上学道路的艰辛之苦和漫长之困,再次引发了全社会对广大城乡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中小学生艰难求学路的关注。
晚会现场,长安汽车、厦门金龙等爱心企业分别为青海和贵州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赠了符合国家最新标准的校车。参加晚会的中央领导同志也呼吁:“希望通过政府作为和社会参与,让孩子们能够乘坐上校车的希望尽快变成现实。”
2013年1月23日,春暖2012校车行动栏目组一共为青海省捐赠7辆校车,湟中县共和镇迎来了3辆崭新的校车,车是由河北省保定市长安客车厂提供的。校车一到山里,村民们拍手叫好,这回娃娃们上学可算轻松了。
“当知道中央电视台要捐赠校车时,我们可高兴了,可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大堆麻烦。”共和镇中心学校校长刘发海说,1月12日,学校特意聘请西宁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的3名驾驶员到河北省保定市长安客车厂接车,23日校车来到共和镇,之后就一直停放在中心幼儿园。
刘发海介绍说,从共和镇到保定,又从保定到共和镇,一个来回燃油费、过路费、附加费、保养费、强制保险费再加上聘请接车驾驶员、提供食宿等,一共花了8.4万元,这笔钱还是学校从湟中县教育局借来的。
由于共和镇没有持有A1证的驾驶员,只得从湟中县或者西宁市聘请,工资一个月至少1000元至2000元。“如果从外面招聘驾驶员,工资且不说,食宿该如何解决呢?更何况外地驾驶员根本不愿意到这么偏远的地方来,更看不起这么低的工资。”刘发海还说起了没有驾驶员导致校车停运的原因。[!--empirenews.page--]
驾驶员问题解决了,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校车运行需要燃油、维护、检测、买保险等,这笔费用由谁负担呢?学校还是教育局?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共和镇考虑不将校车发放到具体学校,而是统一安排接送学生,发挥其最大作用。
对此,湟中县教育局教育科科长陈生平认为,自全县教育布局调整后,学校集中,学生人数猛增,可没有一所学校有条件自备校车,不仅是校车,学生食宿、生活管理等相应的配套也正在完善中。
校车运行必然会引发资金需求,这笔钱学校支付不起,湟中县教育局也拿不出来,只能依靠政府。“养一辆车需要两万元燃油费、1万元保养费、1万元保险费、15000元工资,一年至少需要5万多,3辆车就是十几万元,对于学校而言,尤其是山区贫困学校这是笔庞大的开支。”陈生平认为,如果政府不解决这笔费用,那么校车问题还得继续让人发愁。
行业专家表示,目前相应的补贴政策和资金支持仍是空白,倘若后续资金跟不上,校车在贫困地区普及的前景将很难乐观。
养车经费谁来“买单”
由于校车到了共和镇近2个月一直停放在中心幼儿园。3月15日,有一网友爆料,“春暖2012”校车行动给湟中县共和镇捐赠的3辆校车未发到贫困学校,而是转租给私立幼儿园。
针对媒体和网民反映的问题,湟中县教育局、监察局及时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核实,不存在共和镇中心学校将校车租给私立幼儿园的问题。共和镇中心学校已招聘了3名驾驶员,正在进行上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3名驾驶员及时上岗,校车将正常运行。同时,拨付20万元资金作为包括3辆捐赠校车在内校车的运转补贴。”3月20日,湟中县委宣传部回复了网民反映的问题。
经过多方努力,3月22日,共和镇中心学校278名家住边远山区的寄宿学生在老师的陪伴下第一次坐上了全新的校车回家……
记者从湟中县教育局了解到,除央视“春暖2012”校车行动捐赠的3辆校车之外,湟中县政府也于日前出资180万元为全县边远山区中心学校购置了6辆校车,这也是湟中县的第一批校车,解决近1000多名寄宿制学校学生上学放学路途较远的问题。
据了解,这次社会为青海爱心捐赠的7辆校车,除了湟中县3辆外,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辆,湟源县和西宁市各1辆。
记者通过湟中县、大通县、湟源县教育局了解到,目前,这些校车都在正常运行中,但校车运行所产生的费用支付情况却各不相同。其中湟中县校车司机工资和各项费用由县财政全部承担;湟源县校车司机工资、车辆保险等费用由县教育局承担,燃油费等由学校承担;大通县校车司机工资由学校承担,其余费用则通过校方与家长协商收取适当学生乘车费用来补充。
教育是百年大计,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省,自实施“撤点并校”以来,贫困山区学生安全上学成为学校和家长的一大难题。像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等多数县、乡寄宿制学校,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工具靠的是当地的客运公司车辆或家长租用的私家车,无法专车专用、统一管理,即便相关部门经常抽查,超载、混载、不准时等不规范行为仍时有发生,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交通事故频发。
如今部分学校有了校车,校车运营和保养经费谁来“买单”又成为新的难题。学校方面告诉记者,提高学生乘车费用,在以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山区学校是不太现实的,只希望政府尽快加大对校车使用的补贴,以减轻校车运行带来的财务压力,或制定相关办法。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通过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建立多渠道筹措校车经费的机制,并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方式,按照规定支持使用校车接送学生的服务。支持校车服务所需的财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担……”
2012年7月,青海省制定出台了《青海省校车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管理规范的校车运营与管理机制。”
相对购置校车的资金,校车运营和维修的资金更大。目前,青海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经费来源,主要是按照政府财政预算额度依法拨付,因此,学校并没有多余经费投入校车。有教育界人士指出,作为政府应减免一定的车辆购置税、上牌费用,团购车辆保险,降低保金,提高保额;各级财政应当给予一定的车辆运营补贴。
此外,除了资金短缺,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和监管部门也是目前校车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校车安全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也是大多数地区对校车退避三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