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2年,上海日野发动机的销售业绩又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峰——在搅拌车细分市场中,上海日野P11C发动机占比28%,牢牢占据国内同类发动机销量排行的第二把交椅;在国内合资发动机企业中,则是当之无愧的NO.1。
“随着用户对上海日野产品的普遍接受和认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已不是国产化,而是如何降低用户使用成本。”2013年5月17日,在上海日野发动机南京地区客户交流会上,上海日野总经理助理孙钢欣如是说道。
上海日野总经理助理孙钢欣致辞
他认为,日野整机的国产化工作已经基本“到头”,下一步要大幅提升产销量,首先就要通过分解零部件总成来降低后期使用成本。
整机国产化已“无路可走” 迈入成本控制第二阶段
“在上海日野成立的这十年间,得到了中联重科、华菱、三一重工和中国重汽等十余家主机厂的大力支持,产品获得了广大用户的一致认可。特别是在搅拌车市场,上海日野发动机一直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孙钢欣表示。
但另一方面,孙钢欣指出,对于上海日野这样的高端发动机来说,由于存在“两高”现象,即前期整机购入的成本高和后期使用成本高,国内用户接受起来并不容易,因此,上海日野从成立之日起,就在进行弱化“两高”的工作。
“上海日野从2005年投产以来,尤其是P系列和J系列投产后的两年,两高问题很严重。发动机价格高,客户购买整车的价格就比较高,而国内用户对发动机价格非常敏感。因此,我们在合资过程和在发动机生产过程中,就必须要进行零部件的国产化。”
在国产化的过程中,为了不降低产品的质量,上海日野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首先国产化重量比较大,加工成本比较高,中国目前的加工制造水平可以满足要求的一些零部件,比如齿轮式、齿轮制造壳等。但是一些关键零部件,比如缸盖、日本专利技术的球墨铸体活塞、燃油系统使用的喷油器,油泵以及电控线束等,上海日野比较慎重,还是依靠原装进口。
“实践证明,上海日野的这个方针是非常正确的。目前成功实现国产化的零部件,品质不错,而且相对进口件价格降低了很多;另一方面,用户的普遍认可也说明,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那些进口的零部件确实不能国产化。”
换句话说,在孙钢欣看来,为了保证上海日野的品质,在整机国产化也就是前期成本的控制上几乎已无路可走。为了让更多国内用户接受上海日野发动机,眼下摆在上海日野面前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后期如何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
拆分零部件总成 降低后期成本
对于上海日野来说,又该如何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呢?“原装进口的产品,在进口过程中有一个流程,就是一开始只供应总成,比如我们的油泵、喷油器,使用的都是日本原装进口的成套产品,所以相比国内产品,价格要高出很多。”上海日野售后服务科科长王玮给出了答案。
王玮进一步说道,为了保证总成的质量和使用的可靠性,日方在前期不会很及时地开放维修,“比如发动机上的油泵,目前只开放了外围安装件的维修”。因此,在油泵坏了的时候,上海日野只能供应总成,不能提供深度维修。
“从2012年至今,我们所做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大总成件的分解,比如机油冷却器、风扇、油泵,我们对这些总成进行更详细的分解,以保证上海日野产品的使用成本降到用户可接受的水平,即比国内同类产品的使用成本稍微高一点。”王玮说道。
对于零部件大总成的拆分,上海日野配件主管郝永胜做了更详细的阐述:“为了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今年我们在做一些零部件总成分解的试点,就是以前通过总成形式供应的零部件系统,现在我们把它分解开,里面零件坏了的话,只要换零件就可以了,不用像以前那样,必须换总成。这样一来,客户的使用成本就能大幅降低。”
郝永胜举例道,像高压油泵,以前上面的任何一个零件坏了,都要换个油泵总成,但从今年7月起,就可以直接换小零件。“我们和日方的零件供应商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从今年七、八月起,高压油泵、机油冷却器上的一些基本零件如垫圈、螺栓都可以单独供应了。”
以往风扇页坏了,只能换整个风扇总成,费用2000多元;而现在只需换掉坏了的风扇页,费用700元。
对于以前为何只供应总成,郝永胜也进行了解释:“比如机油冷却器,它出厂的时候为了保证不会漏,日方要对每一个冷却器进行密封性试验。之所以前期不供应细分的小零件,日方主要是担心国内服务站没有能力对装上去后的机油冷却器进行密封性试验。他们认为,如果你装上去漏气,可能比买一个总成付出的成本还要多得多。”
如此看来,一旦“总成分解”路线开始实施,上海日野的销量和口碑也许还会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