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6日,公交线路开始本年度的第6次优化,7条线路调整。这,只是北京市公交变革的一“站”。
2013年以来,北京市已经调整了93条公交线路,比往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创历年之最。
仔细梳理,便会发现这样一些细节:公交车线路的长度开始缩短,原本动辄三四十公里的长线少了,几公里绕圈跑的短途袖珍线路多了;主干路上一个站台多条线路扎堆儿的尴尬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少小区路上、地铁站附近添了新站台。
短途、便捷、跑最需要的地方,北京公交,正在从“马拉松”向“万米跑”转变。
减中有加
刚刚调整的7条公交线路,“减法”依然是重头戏437路、661路、633路和642路都涉及到站位撤销。
而就在两个月前,753路被“拦腰一刀”,这条总长度在城区公交线路中名列前茅的线路,从原长49.8公里变成了26.5公里;657路的长度也由43.3公里缩短到28.15公里;993路撤销了北京西站南广场、莲花池、六里桥南和西局站等站点……
一些动辄四五十公里的“马拉松”线在缩减,十多公里的短线在增多。“马拉松的速度一定没有万米跑的速度快。”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公交处副处长王昊如此比喻。
长线变短线,意味着撤销一批重复线路。对于这一变化,有人满意,肯定也会有人不乐意。
公交线路调整之初,曾撤销了一条7字头的线路。因为这条线路99%的路程都跟其他线路重叠,而且大部分都是拥堵路段,只有线路起始的几站串起三四个居民区。线路一撤销,小区居民不干了,投诉电话直接打到了运输局:“原来坐两三站公交,就到了主路上,可以换乘别的公交车,现在这段路只能走着了,每天我得早起二十分钟!”“年纪大了,就指着这条线路出门呢,你们撤了线,我以后怎么去超市啊!”
结果,刚撤了两天的线又恢复了。
“从此,我们在做减法之前,首先要考虑与居民接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鱼刺“线。”王昊口中所谓的“鱼刺”线,指的是接驳主干道的公交线。从公交线覆盖图上看,如今类似鱼骨的主干道上公交线路不仅已经实现了全覆盖,而且线路密集;通往小区的“鱼刺”线路几乎都覆盖,但一些区域只有一两条线路。“无论怎么变,这些地方也减不得。”
换句话说,每一次“长调短”的减法,都要达到加法的效果。
今年3月,斜穿整个北京城区的626路被3条短途线路替代。公交迷张先生马上发现了变化:“以前,626路在平峰时段,单程也需要两小时左右。要是赶上堵车,常常是路上一串儿626路头尾相接,站台上一堆乘客望眼欲穿。截短了长线,绕小圈,车子周转起来了,几乎没再碰到”半天不来车,一来来一串“的情况。”
的确,在一个机动车保有量突破500余万辆的城市路面上跑“马拉松”,经常会遇到车都堵在了一侧,另一侧一辆车都没有,两边乘客都是干着急的情况。“万米跑”后,灵活小巧的短线就像是道路微循环,车辆周转能力明显增强。
来自市交通委的数据,近3年,公交线路调整靠“减法”一共加出了89条新线路,芍药居、天通苑、沙河、亦庄等地区周边350余个小区直接通了公交线。
袖珍式接驳
轨道交通已成为上班族公交出行的首选。目前,本市轨道交通成网,运营里程达442公里,车站265座。“马拉松”变“万米跑”后,更多的公交资源向社区与地铁接驳转移。承担接驳任务的线路中,“袖珍线”越来越多,3年来已新增36条。今年新增的线路中,大部分都是“袖珍线”。
说起来,“袖珍线”在公交中得算“小字辈”,诞生不过两年,如今全部统一成“专”字开头,“作息”时间也不同于常规线路的“朝五晚十”,而是只在早晚高峰上岗。
2011年,首条“袖珍线”“119-125联运”早晚高峰开始上路,两辆小巧单机车解决了芍药居小区居民的出行难题。这条号称本市最短的袖珍公交线全程仅3.7公里,中途要拐4次右转弯,跑一圈8站地,每天早晚高峰就20趟,每趟耗时13分钟。
上周五的晚高峰,市民张先生在芍药居车站等这趟线。家住芍药居的他,一度自封“瓮里人”,如今,他已是这趟线路的固定乘客之一。他告诉记者:“小区路不少,但原来公交进不来,只有西边一个口,芍药居就是一个”瓮“,没有这条线时,每天从”瓮“里到地铁站,只能腿儿着。自从有了这趟”袖珍线“,出行时间节省了至少10分钟。”
因为试点效果好,这条联运线路成为首批“专”字头,正式更名为专22路。当年参与开通这条线路的公交人杨斌说:“一条线路多开100米,司机可能就是一脚油儿的事,但是能方便好几百人出行。”
2013年上半年,本市围绕着地铁新线开通及新建道路的通车,又新开通了25条公交线路,解决了定泗路、兴海路、东营村、朱房路、梅花庄路、阳光北大街、动物园路等50.3公里新建道路有路无车问题,方便了石门营、橡树湾等115个小区居民接驳地铁站。
在方便乘客接驳地铁的同时,公交也在通过提速为地铁“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