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二五”是湖北交通创新突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湖北省交通运输系统紧紧围绕“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高举“打牢发展大底盘、建设祖国立交桥”发展旗帜,紧盯目标、奋力实干,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湖北交通勇于改革创新、坚持先行先试,在交通运输大建设、大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涌现了典型,此前我们陆续刊登了《南漳县改革乡镇交管站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大冶探索建立农村公路新型管养机制》《恩施州全面推进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等7期经验交流,各单位积极借鉴,大力推广,极大促进了各方面的工作。
2013年7月,湖北省交通运输形势分析会上,武汉、襄阳、宜昌、鄂州、黄冈、咸宁、潜江、利川交通运输部门及谷竹高速指挥部等9家单位介绍了新措施、新亮点,提供了值得学习借鉴的工作方法,为了推广经验,总结提高,我们将分期(经验交流八——十六)予以刊登。
近年来,襄阳市交通运输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统筹城乡、服务民生”的发展理念,以推进城乡客运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创新思路、强化保障、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得到地方各级政府的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今年上半年,成功完成了2条主城区近郊道路客运班线的公交化改造,开通4条城乡公交线路和1条县市城际公交线路,老河口城乡客运一体化实现了全覆盖。
一是政府重视,主城区进城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创造了新模式。为积极服务襄阳东津新区建设和樊城区经济发展需要,我们改变过去以公交企业为主体的收购改造模式,由城区政府牵头负责,对主城区至樊城区太平店镇和东津新区客运班线推行“公交化改造”,平稳收回了两条线路45辆个体挂靠中巴车道路客运经营权。1月9日,开通了樊城至太平店50路公交线路(线路全长37公里);4月26日,开通了樊城发往太平店镇最偏远的上茶庵村的51路公交线路(线路全长42公里);6月10日,开通了樊城至东津新区53路公交线(全长18公里);6月26日开通了直达东津区域内鹿门寺风景区公交专线(全长23公里)。4条公交线路的开通,惠及了沿线30多万居民出行。截止目前,我们先后完成了襄阳主城区周边乡镇14条道路客运班线的公交化改造。
二是大胆探索,县市城际公交发展实现了新突破。我们紧紧围绕服务民生和促进河谷地区组群发展的目标,按照市场运作、共建共享的原则,采取统一外观标识、统一车辆调度、统一运营管理、统一票价结算的模式,由两地运输企业合作开通、共同经营城际公交。4月18日,谷城县县城至老河口市客运站的河谷城际公交正式开通,共计投入运营车辆27辆,每10分钟一班,全程票价3元。河谷城际公交的开通,实现了襄阳市域内城际公交零的突破,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分割、体制分割的班线运行模式,以众多的站点、密集的班次、低廉的票价,方便了两地群众出行。
三是试点示范,城乡客运一体化实现了新发展。老河口市被省厅确定为城乡客运一体化是的城市以来,老河口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出台了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意见,统筹规划城乡客运网络布局,按照一家主体(老河口市顺通公司)、集约经营的发展模式,对市域内客运班线全面进行公交化改造。今年完成了最后三条个体挂靠经营班线的回购工作,实现了城乡客运“经营主体公司化、运作方式市场化、车辆运营公交化、规范管理标准化”。目前,该市城市公交车辆达到55台、线路7条、总里程115公里;市镇公交车辆达到66台、线路13条,客运线路覆盖了全市253个行政村(居委会),920个自然村,行政村通达率达到了100%,城乡居民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各县市因地制宜,积极推进以城关为中心20公里以内的短途班线城乡一体化改造,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目前,全市已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线路82条、车辆642台。
经过近几年来的摸索实践,我们对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有五点深刻体会:
第一,统筹规划是前提。在2007年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我们已将周边乡镇、工业园区、旅游景区至主城区的线路纳入城市公交发展范畴。对这些线路上的道路客运班线车辆停止审批;对已达报废年限的班车不再更新,或实施临时经营许可,为后期实施班线公交化改造打下了基础。为更好的服务“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便捷出行,我们坚持高点定位、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城市公交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按照“南优、北拓、西储、东进”的襄阳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和“服务分区、功能分级、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启动了《襄阳市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编制,将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纳入新的城市公交发展规划之中。
第二,政府主导是核心。过去,城市公交企业是进城短途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的主体,改造成本由公交企业自己承担,由于企业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公交化改造困难重重、进程缓慢。今年,我们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变企业行为为政府行为,实现了由企业办公交、部门办公交向政府办公交的转变。在今年的太平店镇和东津镇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中,市政府统筹协调,成立了市、区两级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区政府与交通运输部门积极协作,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村委会的职责和任务。对政策宣传、信访维稳、补偿谈判和资金保障等环节全面实行责任包保,为经营者消除顾虑、早日签署退出经营补偿协议,顺利完成公交化改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县(市)政府组织安监、公安、交通、物价部门对城乡公交线路进行认定,为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提供了政策支撑。
第三,财政支持是保障。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涉及经营车主的切身利益,为保障公交化改造的顺利完成,各级政府财政和交通运输部门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共同出资对线路经营者退出市场进行合理补偿,保证道路客运经营者按时停车下线。在实施太平店公交化改造过程中,樊城区政府和公交公司各承担改造费用的50%,区政府出资近1000万元;在东津公交化改造过程中,公交公司承担改造费用的50%,市政府和东津新区管委会分别承担25%,地方财政出资近800万元。同时,樊城区政府每年还从地方财政中安排200万元,补贴改造后的公交线路经营亏损,为公交车在低票价的情况下开得通、留得住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四,综合维稳是关键。保持市场和经营者稳定是实施改造的基本要求。在我市主城区进城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过程中,各级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门将维稳工作作为公交化改造的重要任务。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公安、信访及交通运输部门分别制定维稳预案和具体保障措施,针对经营者的诉求统一宣传口径和工作底线。一方面通过媒体和镇村各级干部动员会、村民大会等途径,广泛宣传公交化改造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的重要意义,充分做好经营者的思想工作,使之理解和支持公交化改造;另一方面切实考虑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和家庭经济环境,在退出市场的补偿谈判中充分考虑合理的诉求,在政策范围内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严密的维稳措施,有效防止了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确保了公交化改造的平稳实施。
第五,群众满意是目的。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的顺利完成和公交线路的顺利开通,使周边城镇与主城区的联系更为紧密,群众出行更加便捷舒适、经济实惠,地方经济环境更加优化。以樊城至太平店的50路公交为例:票价从8元降至2元,每年能为群众减少出行支出1000多万元;班次由过去的每天40-50班增加到80-90班,吸引了300多人城区人员到镇内纺织企业就业;客流量由过去的2000人左右提高到6000人左右,提高了镇内经济的活跃程度,每年可为群众增加收入2000万左右;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开始入住太平店镇。
虽然我市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省厅、襄阳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竞进提质,奋力作为,进一步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力提升公共交通服务保障能力,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